胚胎移植
两性频道
02-18 阅读:412
胚胎移植妊娠成功关键囊胚时期
利用胚胎移植,可以开发遗传特性优良的母畜繁殖潜力,较快地扩大良种畜群,在自然情况下,牛、马等母畜通常一年产1胎,一生繁殖后代仅仅16只左右;猪也不过百头。采用胚胎移植则使优良母畜免去了冗长的妊娠期,胚胎取出后不久即可再次发情、配种和受精,从而能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如果向母畜注射促性腺激素,还可诱发其在一个发情期中排出比自然情况下更多的卵子,取得多个胚胎供移植之用。另外,由于胚胎可长期保存和远途运输,还为家畜基因库的建立,品种资源的引进和交换,以及减少疾病传播等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胚胎移植发展过程
世界上第一例胚胎移植是由英国人W·希普于1890年完成的,胚胎移植技术由此创始。但当时纯属生物科学实验性质。希普在剑桥大学将纯种安哥拉兔的两具胚胎移植到一只已和同种交配、毛色特征完全不同的比利时兔的输卵管内。结果生出4只比利时仔兔和2只由胚胎发育而成的安哥拉仔兔。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兔、小白鼠和大白鼠等为对象的胚胎移植试验持续不断,但家畜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展较晚。牛和猪的胚胎移植迟至1951年才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报道成功。但限于技术水平,当时的采卵和移植都用外科手术完成,60年代后,胎的收集、培养、冷冻长期保存以及显微外科操作和移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使用激素人工诱导超数排卵和同期发情、用非手术采卵和移植的技术也获得成功,提高了回收率和着床率,这使胚胎移植技术进入了实用阶段,开始用于家畜育种及奶牛生产。70年代后,许多西方国家在奶牛业中发展从事胚胎移植的商业企业
阅读全文